“正月不理發”的說法
正月不能理發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古人和頭發之間還有哪些趣事?
一起長知識↓
正月為什么不能理發?
答案或許在這里

正月為什么不能理發?
A. 臘月已經理過了
B. 保護舅舅
C. 天氣寒冷易著涼
上面三個答案,你會選擇哪個呢?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俗學家劉魁立做客CCTV-1《開講啦》時,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過年時,人們需要理發、洗澡、換新衣,把包含“舊”含義的物件舍棄掉,因此往往在臘月就要剪頭發。“過年的儀式感包含著我們的許多期盼,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翻了一頁,而新的一頁等于一個新的開始。”
而“保護舅舅”的說法并沒有科學依據,和“筷掉一只,有人請吃”等說法類似,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觀念。
古人有多重視頭發?
看完你可能會大吃一驚~
事實上,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頭發十分看重,甚至還會為了美觀而戴假發。
《詩經》就曾寫道“被之僮僮”,大意是戴假發很美;春秋時期,戴假發成為一種風尚;《周禮·天官》記載,西漢時期只有王后、君夫人這樣的貴族女性才有資格佩戴假發,大家熟知的辛追夫人,就是一位“假發達人”↓
原來古人也會脫發?
這些護發小妙招到今天還能使!
脫發,看起來屬于現代人的煩惱,但其實古人也曾飽受折磨。杜甫的名作《春望》中,不僅有對安史之亂的悲痛揪心,還隱藏了一個生活煩惱——他脫發了。“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頭發越來越少,發簪都快插不住了。

白居易曾作詩三首《感發落》《嗟發落》《嘆發落》,感嘆頭發掉落,甚至嘗試用一年只洗一次頭的方式來防脫發。然而這個方法收效甚微,他只好寫下“隨梳落去何須惜,不落終須變作絲”。
那么,古人都有哪些防脫發小妙招呢?《本草綱目》曾記載,側柏葉可“燒取汁涂頭,黑潤鬢發”,如今,用側柏葉煮水洗頭防脫發的方法仍在使用↓
此外,古人還非常注重頭發的日常保養。中國古代女性不經常用水洗頭,而代之以梳頭時用篦子篦頭。用齒鋸細密的篦子從頭皮開始梳理到發梢,可以篦掉頭皮屑、污垢甚至虱子,去污止癢。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梳頭不僅是一種美容手段,更是一種養生保健方法,有助于毛細血管擴張,加快新陳代謝,起到健腦益發的作用。
跨越數千年歷史長河
古人對頭發的精心呵護與獨特審美
映射出中華民族對美的永恒追求
你被古人的護發智慧吸引了嗎?
來源丨央視一套綜合《開講啦》、《馬王堆》、《宗師列傳·大唐詩人傳》、《生活圈》及中國國家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