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警方搗毀涉案電子有限公司,并讓涉案員工在倉庫指認現場。
7月29日上午,記者從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獲悉這起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案。為躲避偵查,售假團伙將警方代稱“臺風”,行為極其隱蔽,專案組歷經三個多月的蹲點、實地調查,才將該團伙繩之以法。
圖為涉案電子公司倉庫內存放的大量假冒品牌潮玩及相關外包裝材料。
售假團伙“躲貓貓”
今年3月,徐匯分局經偵支隊接到泡泡瑪特集團報案,稱有消費者反映,在網上購買了該公司一款熱門潮玩Labubu,經鑒定并非正品,相關售賣的網店存在售假嫌疑。
圖為專案組民警查獲的假玩偶。
根據已有線索,警方隨即展開偵查。然而,造假團伙作案方式隱蔽,反偵察意識極強。警方在作案區域蹲守了兩周,才掌握他們的行動規律:
原來,他們一般凌晨十二點后進貨,夜晚加工,倉庫租在外界幾乎找不到的荒僻小路盡頭,且路口有專人看守,倉庫四周遍布攝像頭,一旦發現陌生面孔,就立刻轉移。
此外,為了掩人耳目,該團伙表面上加工售賣小家電,采取玩具和包裝分離的運輸方式,產品使用統一代號,如A1、A2、B1,很難被察覺。
經過長達三個多月的蹲點、實地調查、人員分析,警方分別在主犯汪某住處和其公司內抓獲汪某在內的8名犯罪嫌疑人。同時,在公司倉庫中查獲假冒潮玩玩偶5000余件,經調查,已售出的盜版Labubu金額高達1200余萬元。
圖為警方搗毀涉案電子有限公司,并讓涉案員工在倉庫指認現場。
定制防偽難識別
經審訊,犯罪團伙成員交代,自2024年11月起,因眼見Labubu得到市場追捧,為了賺取快錢,在未經官方授權的情況下,私自根據采買的正品熱門潮玩樣式1:1定制了仿冒品,并采取玩具和包裝分離的運輸方式運抵公司倉庫內,進行裝盒、貼標和裝箱。
圖為業務員在線與客戶談購買假潮玩生意。
同時,公司業務員吳某等人負責在各種社交平臺內發布廣告信息。如有客戶強調要真貨,汪某會自行采購防偽貼等進行加工,但其購買的防偽標示也均為假貨。
據其公司員工吳某交代,由于自知賣的是假貨,汪某曾多次提示員工小心謹慎,盡量不要在朋友圈內發公司賣的潮玩內容,不要向外透露公司名稱和詳細地址,不要把外人帶到公司。
采訪現場,記者見到了此次行動繳獲的“贓物”——各式各樣的盜版Labubu,現場有人掏出正版Labubu與其比對,一時竟難以找到不同。
圖為采訪現場公布的假冒玩偶。
泡泡瑪特工作人員稱,鑒別真偽的關鍵,在于“細節”。比如,正版Labubu的眼睛內有流沙,標簽字母刻意作了重影設計,玩偶腳底采用UV防偽工藝,在UV燈(紫外線燈)照射下會出現泡泡瑪特圖案。
圖為泡泡瑪特集團工作人員介紹如何辨別玩偶真偽。
其中,最簡單直接的鑒別方式就是掃描包裝和玩偶標簽上的防偽二維碼,倘若顯示該二維碼已被掃描不止一次,那么這只玩偶很有可能是盜版。
盜版玩偶損健康
記者了解到,盜版玩偶為了壓縮成本,往往只追求“形似”。警方檢測發現,盜版玩偶的增塑劑含量明顯超標。增塑劑是一種工業上廣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劑,但若含量超過安全標準,會干擾人體正常內分泌,造成兒童性早熟。
據泡泡瑪特工作人員介紹,泡泡瑪特內部對于化學物質的管控已經達到二十五種,遠遠嚴于行業標準。對于消費者來說,支持正版既是對知識產權和創業創新環境的保護,也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泡泡瑪特并不為非官方渠道購買的產品提供鑒定服務。若消費者想保證自己的玩偶是正版,最好通過泡泡瑪特官方旗艦店和官方直播間進行購買,不選擇個人經營的網店。
圖為泡泡瑪特集團向警方贈送錦旗。
在本案中,犯罪團伙就是在各大主流平臺上開網店獲客,引流至私域后進行交易,兜售時常常使用“一比一”“定制”等模棱兩可的話術欺騙消費者。
對于愛娃心切卻不得,只能通過私人渠道購買的消費者,泡泡瑪特副總裁陳曉蕓說,“泡泡瑪特正在擴大生產,最新一代Labubu也采取了預售方式,分批分段進行銷售,爭取讓所有愛好者都能買到。”
上海警方表示,將始終保持對各類侵權假冒犯罪的高壓嚴打態勢,助力營造世界一流的營商環境,打造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新高地。
來源|法治日報